2020-11-17 来源:华浙教育科技研究院(杭州)有限公司
描述: 先辈开凿的大运河在江苏蜿蜒约790公里,流经8个城市;广袤土地、千万民众得以滋润、繁衍。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泽被后世: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%、经济总量占全省91%。一座座城镇依之而建、缘之而兴、因之而美。
江河交汇 古韵今风
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“江苏实践”
▲江都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、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,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(11月1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
先辈开凿的大运河在江苏蜿蜒约790公里,流经8个城市;广袤土地、千万民众得以滋润、繁衍。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泽被后世: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%、经济总量占全省91%。一座座城镇依之而建、缘之而兴、因之而美。
江苏因运河而生长,因运河而兴盛。
作为大运河的生长“原点”,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重点。近年来,江苏以顶层设计引领保护传承利用,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、高颜值的生态长廊、高水平的旅游长廊,昔日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,化作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新江苏的精彩实践。
水运:因“运”而生,因“运”而盛
“吴城邗,沟通江淮。”——《左传》
公元前486年,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,欲以水路沟通江淮,争霸中原。无人料到,这个原本为军事目的落下的第一锹,最终成为一项泽被千秋伟大工程的重要起笔。
原点在江苏,但运河之于江苏,意义不止于此。
前门上桥逛街,后门洗菜下船,倚窗晾衣养花,靠岸下棋喝茶。以河为生,因河设市,无锡南长街上的每家每户都是“前街后河、前店后坊”。大运河塑造了独特的“江南水弄堂”格局,也融入人们的成长记忆。
常州青果巷有“江南名人第一巷”之称。这条运河畔不长的巷子里,走出了将近百名进士,以及实业家盛宣怀、小说家李伯元、爱国实业家刘国钧、国学大师赵元任、语言学家周有光等知名人士。
生命,因水而生;城市,伴水而兴。
1895年,爱国实业家张謇看中运河边唐闸古镇优越的地理位置,兴建了大生纱厂。此后几年,他陆续兴办了磨面、榨油、制皂、冶铁、桑蚕染织等实业,创办了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职业教育和大学。不起眼的江边小镇日渐繁荣,赢得了“小上海”“小汉阳”的称誉。
“水运富民,民富城兴。没有大运河,就没有沿岸城市的今天。”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介绍,唐闸古镇昔日斑驳厂房已变身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,吸引了40多家创意设计类公司入驻。大运河换了方式,仍在为古镇注入生机。
打开江苏地图,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约790公里,沟通长江、淮河、故黄河,串联太湖、高邮湖、洪泽湖、骆马湖等;串联起9座国家创新型城市、38个国省级开发区,经济总量占全省91%,滋养了千年繁华富庶;沿线分布着5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镇、村,漕运文化、盐业文化、园林文化荟萃,高峰迭起。
从历史中走来,运河沿线至今仍是江苏的经济重心、美丽中轴、创新高地。由此,建设大运河文化带,江苏理应走在全国前列。2019年2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》,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。同年12月,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》出炉,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“四梁八柱”:
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由省委书记任组长,省长任第一副组长,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;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》;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《中国运河志》;设立全国首只、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;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,规模23.34亿元,用于资助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……
行走沿线城市,“运河牌”已经成为各地的“先手牌”“必杀技”。淮安打造“运河之都”,扬州做靓“运河原点”,苏州再绘“姑苏繁华图”……大运河还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一把“钥匙”,泰州被纳入运河文化旅游节点城市之后,“溱潼会船”“溱湖八鲜”吸引了更多游人,文旅融合富了百姓。
江苏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,运河不仅串联吴文化、淮扬文化、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,还沟通扬子江城市群、江淮生态经济区、淮海经济区三大重点功能区。因此,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是江苏构建“1+3”重点功能区战略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。
从古至今,运河决定城市兴衰,更与国运息息相关。
“要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、示范段、样板段,统筹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努力打造最美丽、最精彩、最繁华的江苏名片。”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,这不仅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,更是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水蕴:江河交汇,绿色新生
位于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,一块刻有“源头”字样的石碑静静矗立。每年,有150亿立方米左右的长江水从这里输出,润苏北、济齐鲁,最终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。
南水北调,成败在水质。“源头”二字,责任重大。
治水的办法在“岸上”。作为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城市,2013年以来,扬州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,将沿江岸线的82.4%划为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;把沿江纵深一公里范围内3.86万亩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设区;推动沿江化工产业退后一公里,关停化工企业263家;将唯一的化工园区产业规划面积从22.6平方公里压减至9.3平方公里……实现了水源地生态保护从“一条线”到涵养“一大片”。去年4月,南水北调源头公园正式开放。
徐州是南水北调东线在江苏境内的最后一关,运河边的窑湾古镇鼎盛时曾有十多个省的商会和会馆汇集。近年来,这座曾以水泥建材、电力、煤炭、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,一边源头控污、清淤疏浚,关闭100多个散货码头,一边将大运河引入腹地建起新沂港,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,未来货物到达西南、沿海和苏南的成本可节约15%至30%。
“投入上亿元治污,拆除上亿元规模的产业,看起来是‘伤元气’,实际上是为绿色发展‘增底气’。”江都区委书记张彤说,以生态保护的基点为高质量发展寻策问道,不断挖掘和放大生态保护的综合功能,绿色发展的甜头越来越大。
除了生态倒逼,江苏还高度重视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。
地雄吴楚东南会,水接荆扬上下游。长江和运河在江苏的另一个交汇点位于镇江。西津渡自三国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也是北人南下渡江第一站。岁月变迁,北岸的古瓜洲已全部坍塌于江中,南岸则开始淤积。
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过程中,这里变得既古又新:论古,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、最集中、最完好的地区。论今,2020年西津渡举办了持续五个月的艺术生活节,新锐艺术家和青年匠人们将潮流文化创造性地融入了千年古街。西津渡运营部经理仲纯介绍,未来,这里将成为汇集青山、绿水、人文精华的国家级示范综合旅游度假区。
在古代,大运河是流金淌银的交通命脉,如今,成为建设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新江苏的重要路径,有效支撑着集约发展、绿色发展。
据统计,2019年大运河江苏段的货运量高达4.9亿吨,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或3个三峡船闸,占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总量20%。同时航运能耗低、用地少、污染小,每年节约燃料约70万吨,节约污染成本240亿元。
绿水长流的景致再现,百姓重新吃上了“风景饭”。宿迁的餐饮企业老板孔祥亚从小在运河边的芦苇荡里玩耍成长,近来,野生芦根、蒲白、芦蒿重现,他记忆中运河模样回来了。“运河鱼头饺子又回到了餐桌上,我每天得为十多桌客人准备这道招牌菜。”
水韵:文明互鉴,源远流长
今年是紫禁城600岁生日,9月28日在扬州举行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,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带来了他的新书《大运河漂来紫禁城》。
单霁翔说,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紫禁城,仅靠北京本地的建筑材料显然不够。其余的砖石、木料等物如何运抵北京?相当一部分是顺着大运河“漂”来的,其中很多是苏工苏作。
如今,苏工苏作仍“活”在运河畔。
大运河穿流而过,苏州历来手工业繁盛。记者走进位于吴中区的苏州工匠园,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新品直播。负责人介绍,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,园区正在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新零售模式,帮助苏州工匠更好地对接文化消费市场,带动产品迭代创新。
同样得到运河滋养的南京,也留下了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南京市文旅局局长金卫东表示,南京正着手编制运河文旅发展规划,推动运河文化“活”起来。
运河所经之处,皆有故事与风俗。除了文化作品传承至今,其精神遗产更是生生不息。
淮安因漕运而兴,是南北水运的枢纽,东西交通的桥梁,素有“七省咽喉”之称。近年来,这座城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所蕴藏的时代价值,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成“包容天下,崛起江淮”的新时代淮安精神,昔日的“运河之都”焕发出新时代风采。
穿越古今,沟通中国。从古代到当代,能够“读懂”大运河的不仅是中国人。
元代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在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,记录下自己在运河城市的游历见闻,在欧洲及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。到了现代,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520条运河,沿线近3000座城市有着类似的运河记忆,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与机遇。
2014年,大运河申遗成功后,歌剧《运之河》从瑞士日内瓦开启了国内外巡演之旅,沿途受到中外观众欢迎。该剧以大运河的开掘、通航为经,以隋、唐的朝代更迭为纬,呈现大运河赋予家国命运的现实思索。瑞士著名音乐家克伊奈·米歇尔看完歌剧后评价道:“《运之河》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呈现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开凿历史,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故事,但采用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,欧洲人会从这样的演出中,感知中国。”
“以运河为联系纽带,结成全球运河共同体,为可持续发展寻找世界级的答案。”在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·爱德华兹·梅看来,这正是运河申遗的意义所在。
2007年,第一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;2009年,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扬州成立。十多年来,多国驻华使节、全球运河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商、共建、共享运河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与经验。到今年,合作组织的会员已经从最初的13个,发展到153个,其中国外城市会员46个,遍及五大洲。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,在不断扩大的“朋友圈”里,江苏正用世界语言讲述运河保护的城市故事、中国智慧,让大运河这张金字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。
初冬的扬州,层林尽染,水碧天蓝。城市南部的古运河三湾湿地公园内,112.3米高的大运塔与大运河博物馆构成巨型船只造型,傍河眺江,雄姿巍然。未来,这里将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全线新地标。
江南北国脉相牵,隋代千年水潆涟。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明,不仅留存于博物馆、历史遗迹、人们回忆中,更鲜亮地活在当下。 (记者刘亢、蒋芳)
2020-11-17 来源:华浙教育科技研究院(杭州)有限公司
描述: 先辈开凿的大运河在江苏蜿蜒约790公里,流经8个城市;广袤土地、千万民众得以滋润、繁衍。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泽被后世: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%、经济总量占全省91%。一座座城镇依之而建、缘之而兴、因之而美。
江河交汇 古韵今风
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“江苏实践”
▲江都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、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,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(11月1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
先辈开凿的大运河在江苏蜿蜒约790公里,流经8个城市;广袤土地、千万民众得以滋润、繁衍。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泽被后世: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%、经济总量占全省91%。一座座城镇依之而建、缘之而兴、因之而美。
江苏因运河而生长,因运河而兴盛。
作为大运河的生长“原点”,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重点。近年来,江苏以顶层设计引领保护传承利用,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、高颜值的生态长廊、高水平的旅游长廊,昔日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,化作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新江苏的精彩实践。
水运:因“运”而生,因“运”而盛
“吴城邗,沟通江淮。”——《左传》
公元前486年,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,欲以水路沟通江淮,争霸中原。无人料到,这个原本为军事目的落下的第一锹,最终成为一项泽被千秋伟大工程的重要起笔。
原点在江苏,但运河之于江苏,意义不止于此。
前门上桥逛街,后门洗菜下船,倚窗晾衣养花,靠岸下棋喝茶。以河为生,因河设市,无锡南长街上的每家每户都是“前街后河、前店后坊”。大运河塑造了独特的“江南水弄堂”格局,也融入人们的成长记忆。
常州青果巷有“江南名人第一巷”之称。这条运河畔不长的巷子里,走出了将近百名进士,以及实业家盛宣怀、小说家李伯元、爱国实业家刘国钧、国学大师赵元任、语言学家周有光等知名人士。
生命,因水而生;城市,伴水而兴。
1895年,爱国实业家张謇看中运河边唐闸古镇优越的地理位置,兴建了大生纱厂。此后几年,他陆续兴办了磨面、榨油、制皂、冶铁、桑蚕染织等实业,创办了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职业教育和大学。不起眼的江边小镇日渐繁荣,赢得了“小上海”“小汉阳”的称誉。
“水运富民,民富城兴。没有大运河,就没有沿岸城市的今天。”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介绍,唐闸古镇昔日斑驳厂房已变身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,吸引了40多家创意设计类公司入驻。大运河换了方式,仍在为古镇注入生机。
打开江苏地图,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约790公里,沟通长江、淮河、故黄河,串联太湖、高邮湖、洪泽湖、骆马湖等;串联起9座国家创新型城市、38个国省级开发区,经济总量占全省91%,滋养了千年繁华富庶;沿线分布着5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镇、村,漕运文化、盐业文化、园林文化荟萃,高峰迭起。
从历史中走来,运河沿线至今仍是江苏的经济重心、美丽中轴、创新高地。由此,建设大运河文化带,江苏理应走在全国前列。2019年2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》,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。同年12月,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》出炉,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“四梁八柱”:
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由省委书记任组长,省长任第一副组长,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;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》;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《中国运河志》;设立全国首只、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;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,规模23.34亿元,用于资助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……
行走沿线城市,“运河牌”已经成为各地的“先手牌”“必杀技”。淮安打造“运河之都”,扬州做靓“运河原点”,苏州再绘“姑苏繁华图”……大运河还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一把“钥匙”,泰州被纳入运河文化旅游节点城市之后,“溱潼会船”“溱湖八鲜”吸引了更多游人,文旅融合富了百姓。
江苏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,运河不仅串联吴文化、淮扬文化、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,还沟通扬子江城市群、江淮生态经济区、淮海经济区三大重点功能区。因此,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是江苏构建“1+3”重点功能区战略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。
从古至今,运河决定城市兴衰,更与国运息息相关。
“要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、示范段、样板段,统筹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努力打造最美丽、最精彩、最繁华的江苏名片。”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,这不仅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,更是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水蕴:江河交汇,绿色新生
位于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,一块刻有“源头”字样的石碑静静矗立。每年,有150亿立方米左右的长江水从这里输出,润苏北、济齐鲁,最终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。
南水北调,成败在水质。“源头”二字,责任重大。
治水的办法在“岸上”。作为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城市,2013年以来,扬州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,将沿江岸线的82.4%划为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;把沿江纵深一公里范围内3.86万亩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设区;推动沿江化工产业退后一公里,关停化工企业263家;将唯一的化工园区产业规划面积从22.6平方公里压减至9.3平方公里……实现了水源地生态保护从“一条线”到涵养“一大片”。去年4月,南水北调源头公园正式开放。
徐州是南水北调东线在江苏境内的最后一关,运河边的窑湾古镇鼎盛时曾有十多个省的商会和会馆汇集。近年来,这座曾以水泥建材、电力、煤炭、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,一边源头控污、清淤疏浚,关闭100多个散货码头,一边将大运河引入腹地建起新沂港,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,未来货物到达西南、沿海和苏南的成本可节约15%至30%。
“投入上亿元治污,拆除上亿元规模的产业,看起来是‘伤元气’,实际上是为绿色发展‘增底气’。”江都区委书记张彤说,以生态保护的基点为高质量发展寻策问道,不断挖掘和放大生态保护的综合功能,绿色发展的甜头越来越大。
除了生态倒逼,江苏还高度重视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。
地雄吴楚东南会,水接荆扬上下游。长江和运河在江苏的另一个交汇点位于镇江。西津渡自三国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也是北人南下渡江第一站。岁月变迁,北岸的古瓜洲已全部坍塌于江中,南岸则开始淤积。
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过程中,这里变得既古又新:论古,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、最集中、最完好的地区。论今,2020年西津渡举办了持续五个月的艺术生活节,新锐艺术家和青年匠人们将潮流文化创造性地融入了千年古街。西津渡运营部经理仲纯介绍,未来,这里将成为汇集青山、绿水、人文精华的国家级示范综合旅游度假区。
在古代,大运河是流金淌银的交通命脉,如今,成为建设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新江苏的重要路径,有效支撑着集约发展、绿色发展。
据统计,2019年大运河江苏段的货运量高达4.9亿吨,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或3个三峡船闸,占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总量20%。同时航运能耗低、用地少、污染小,每年节约燃料约70万吨,节约污染成本240亿元。
绿水长流的景致再现,百姓重新吃上了“风景饭”。宿迁的餐饮企业老板孔祥亚从小在运河边的芦苇荡里玩耍成长,近来,野生芦根、蒲白、芦蒿重现,他记忆中运河模样回来了。“运河鱼头饺子又回到了餐桌上,我每天得为十多桌客人准备这道招牌菜。”
水韵:文明互鉴,源远流长
今年是紫禁城600岁生日,9月28日在扬州举行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,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带来了他的新书《大运河漂来紫禁城》。
单霁翔说,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紫禁城,仅靠北京本地的建筑材料显然不够。其余的砖石、木料等物如何运抵北京?相当一部分是顺着大运河“漂”来的,其中很多是苏工苏作。
如今,苏工苏作仍“活”在运河畔。
大运河穿流而过,苏州历来手工业繁盛。记者走进位于吴中区的苏州工匠园,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新品直播。负责人介绍,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,园区正在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新零售模式,帮助苏州工匠更好地对接文化消费市场,带动产品迭代创新。
同样得到运河滋养的南京,也留下了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南京市文旅局局长金卫东表示,南京正着手编制运河文旅发展规划,推动运河文化“活”起来。
运河所经之处,皆有故事与风俗。除了文化作品传承至今,其精神遗产更是生生不息。
淮安因漕运而兴,是南北水运的枢纽,东西交通的桥梁,素有“七省咽喉”之称。近年来,这座城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所蕴藏的时代价值,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成“包容天下,崛起江淮”的新时代淮安精神,昔日的“运河之都”焕发出新时代风采。
穿越古今,沟通中国。从古代到当代,能够“读懂”大运河的不仅是中国人。
元代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在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,记录下自己在运河城市的游历见闻,在欧洲及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。到了现代,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520条运河,沿线近3000座城市有着类似的运河记忆,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与机遇。
2014年,大运河申遗成功后,歌剧《运之河》从瑞士日内瓦开启了国内外巡演之旅,沿途受到中外观众欢迎。该剧以大运河的开掘、通航为经,以隋、唐的朝代更迭为纬,呈现大运河赋予家国命运的现实思索。瑞士著名音乐家克伊奈·米歇尔看完歌剧后评价道:“《运之河》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呈现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开凿历史,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故事,但采用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,欧洲人会从这样的演出中,感知中国。”
“以运河为联系纽带,结成全球运河共同体,为可持续发展寻找世界级的答案。”在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·爱德华兹·梅看来,这正是运河申遗的意义所在。
2007年,第一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;2009年,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扬州成立。十多年来,多国驻华使节、全球运河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商、共建、共享运河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与经验。到今年,合作组织的会员已经从最初的13个,发展到153个,其中国外城市会员46个,遍及五大洲。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,在不断扩大的“朋友圈”里,江苏正用世界语言讲述运河保护的城市故事、中国智慧,让大运河这张金字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。
初冬的扬州,层林尽染,水碧天蓝。城市南部的古运河三湾湿地公园内,112.3米高的大运塔与大运河博物馆构成巨型船只造型,傍河眺江,雄姿巍然。未来,这里将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全线新地标。
江南北国脉相牵,隋代千年水潆涟。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明,不仅留存于博物馆、历史遗迹、人们回忆中,更鲜亮地活在当下。 (记者刘亢、蒋芳)